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”这是中国书法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开篇,也是后世书法家绕不过的千古绝唱——《兰亭集序》。
公元353年三月初三,王羲之与一众友人一同来到了会稽山的兰亭,沿着弯弯曲曲的流水,依次列坐,掷一枚轻巧的羽觞于水流中,借着曲水流觞,一同饮酒作赋,甚是风雅。席间,他挥毫泼墨,用笔墨铸就了中国书法历史上最璀璨的明珠。
王羲之的书法,一直以来都是历代书法家所追求的典范。他的书法造诣在《兰亭集序》中展现到了巅峰,全篇章法自然,气韵生动,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,从描写兰亭的景象入手,笔走龙蛇,流畅自如,而后,又融入了人生哲理,豁达明朗,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,极富艺术价值。
这篇文章,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极高的赞誉,而且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,也被奉为经典,成为中国书法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。
中国翰园碑林作为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的“中国书法名园”,传文化之精髓,弘书画之血脉。长达6华里的主体碑廊内,自然少不了《兰亭集序》这篇千古佳作。来到翰园碑林,怎能不来品鉴这篇文章?古朴的石碑上,深深浅浅的刻痕,依稀残留着当年王羲之的醉意,一字字品读,与王羲之相会与翰园碑林之中,涵养精神,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手机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