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刘文海老师的笔锋邂逅翰园碑林的千年文脉,滋生出的是传统文化萌发的新芽。翰园碑林以千年风骨,育当代名家。
翰园碑林绝非静态的“书画展厅”,而是一个动态的“艺术生态圈”。翰园书画院副院长刘文海老师十多次国展入围,恰似文化翰园培育的艺术果实。
刘文海老师诞生于开封这座书法名城,仿佛命定般与翰园碑林结下不解之缘。1985年碑林兴建,年少的他跟随李公涛先生参与了这场文化筑基,碑林的建设蓝本成为他最生动的露天教案,为他的艺术生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是什么能够让书画文化在翰园碑林里“茁壮成长”?
碑林内4000余块碑刻文化气息浓厚,让刘文海老师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。
在这里,他临摹过颜真卿的雄浑碑刻,揣摩过苏轼的行云流水,更在历代书画大师的“精神拓片”中,找到了工笔花鸟的精进之道。
若说碑林是书画的基因库,刘文海老师便是活跃的“传播人”。作为中国美协会员与开封美协副主席,他让身份化为桥梁:执笔如刻,将国画传递,将艺术发扬,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“文化花粉”。
无论获得多少成就,刘文海老师的笔触始终浸润着翰园碑林的底色——那是碑刻与画卷交融的墨香,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工笔中的延续。当刘文海老师在翰园碑林挥毫时,他笔下的花鸟不仅是自然写照,更成为这座文化景区标志。
翰园碑林,一座以碑为帆、以画为楫的文化方舟。在这里,书画名家不是个体,而是见证翰园碑林发扬书画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正如刘文海的笔名“翰石”——翰墨丹青,终将如碑林之石,历经时光,愈显璀璨。
手机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