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辉煌,深烙于金石之上。碑刻,这门古老艺术,是历史无声的讲述者,是艺术精魂的载体。
四十年前,退休干部李公涛先生,心怀赤诚,不为名利,只为文脉传承。他立下宏愿:在开封古城打造一座融汇书画碑刻之魂与古典园林之美的文化宝库——中国翰园碑林。“当代文化愚公”的精神,如炬火照亮前路,感召了无数后来者。
闫秀军,正是被这炬火点燃的传承者之一。 1995年,19岁的他,深受李公涛事迹震撼,怀揣对书法的热爱,零基础投身翰园碑林。执起铁錾与锤,他以李公涛为榜样,凭借吃苦耐劳、严谨细致的秉性,如饥似渴地学习。不到半年,便能独立雕刻大字,背后是无数日夜与石头的对话。
时光淬炼,三十年坚守。 小小的刻碑房就是闫老师发挥才艺的主场,那双布满老茧的手,紧握铁錾冲锤,一板一眼,唤醒顽石灵性,赋予其艺术神韵。
他坚信:“手工雕刻,方能深刻体悟书法原作的情感,精准呈现飞白、枯笔的微妙神采。” 这份对手工温度与书法神韵的敬畏,使其作品充满生命力,技艺声名远播,受邀遍及南北,深得名家信赖。
投身书法碑刻艺术的人“犹如过江之鲫”。然而,大浪淘沙,能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本心、淬炼技艺并终有所成者,实属凤毛麟角。闫秀军,无疑是这小部分人中的杰出代表。 他的成长与成就,正是翰园碑林作为传统文化传承沃土、匠心精神培育摇篮最生动、最有力的证明。
翰园碑林,远非碑刻园林。它是李公涛点燃、由闫秀军等匠人接力守护的文化圣火。每一块石碑,都凝结着双重心血:书家的笔墨与刻者的精魂。闫秀军以刀为笔,在冰冷的石头上刻下滚烫的文化血脉,正是翰园碑林发扬传统文化、守护民族根脉最深刻决心与最有力实践的证明。
手机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