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
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中国翰园碑林一直以来的期待,即便是我们知道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,仍不放弃对此的努力。
传统文化内涵浩如烟海,宽博无垠。但是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,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,承载着历史的惰性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,这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。传统文化本质上是流传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,是很鲜明地“活”在人们生活中的。从现实角度看,以往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一定距离,但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国家的软实力不断增强,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逐渐凸显,无处不体现老百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的认同。这是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表现,这种表现给予中国翰园碑林以提示: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,而是在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。就如同将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题材融为一体的作品,既传统又时尚,也表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并不是水火不容的。由现代技术助力传统文化,这是中国翰园碑林发展的新机遇,也是书法碑刻艺术“出圈”的新机遇。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当物质基础到达一定程度,精神需求会更加凸显。中华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学习、不断融合、不断提升,这是它连绵不绝的原生动力。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文化怎样才能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之上,跟时代同频共振?我们深知文化牌难打,但翰园人有翰园人的品格:迎难而上,百折不回。
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文化的高雅应该是融合的,比如书法与碑刻、与建筑、与美育等。打破传统文化的等级观念,更该打破文化的传承是个别研究者或者弘扬者的事情这种旧观念。就像而今风靡的古风雅韵,实际上是传统文化出现了它应该出现的一种现象,它已经开始回归社会,回归大众,来到了我们中间。
事实证明,传统进入现代生活,是通过建立现代人跟传统的血缘联系,而不是冀图用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代替今天的社会生活。现代文化的建设,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,只不过一切创造和出新都离不开传统资源的转化和继承。中国翰园碑林坚信: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,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把优秀的文化资源筑成文明的丰碑,用丰富的文化形式滋养家国情怀,就如同这石碑上的汉字一样,以深厚的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。
手机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