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学仲与中国翰园碑林
1925年10月,王学仲生于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宁家村,原名王黾,字黾子,笔名夜泊,号滕固词人,晚号黾翁,室名泼墨斋。1942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,曾师从邱石冥、吴镜汀、容庚。他书法功底深厚,诸体皆善,尤长于行草书,豪放雄健,跌宕多姿。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、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王学仲先生的艺术誉满国内外,师从邱石冥、吴镜汀、容庚、齐白石、黄宾虹等名师大家学习书画。1946年夏天,中国书画名家徐悲鸿先生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。王学仲的才华得到了徐悲鸿先生的赏识,在徐先生的鼓励下,王学仲来到北平国立艺专深造。当时徐悲鸿亲自担任油画和国画的教学工作,王学仲有幸在课堂聆听他的教悔,课余时间也经常到徐先生的家去拜师求教。有一次,王学仲带着他自己写的书法册页呈送给徐悲鸿先生指教。徐先生仔细审视之后,很是欣赏。当即挥笔在册页上题写道:“呼延生方在少年,其书得如是造诣,秉赋不凡,盖由天授。方之古人,在唐则近于北海,宋则山谷,明则倪文正、王觉斯,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也”!
阅读王学仲的书法作品必须从他的文化体系入手,这一体系是以中学作为人文精神的主体,建立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之上。这和他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上升的历史时期关系很大,无论何种细部的失误都无损新中国对於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帮助。王学仲先生在多种场合书写自己的观念:“欧风汉骨,东学西行”。语句直白,直白是一种才情,代表着自信。当我们审视先生的主要创作成果,可以看到他学养深厚、才华横溢,处处体现着他为继承、发展、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,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入世界文化艺术之林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这与中国翰园碑林建设的精神核心不谋而合,在无所依傍中生存和发展,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着特殊使命感和崇高责任感,这也奠定了他与中国翰园碑林相遇的必然性。
王学仲的名气越来越大,可是他对名利看得很淡,在发展艺术方面他十分慷慨。他曾向有关艺术馆、博物馆捐赠珍藏和名贵字画700多件。现在,中国翰园碑林的主题碑廊有几块线条摇曳多姿,变化万千的书法碑刻作品,通过综合多变的技法表现魏碑的阳刚之美,书法风骨得以凸现,这正是王学仲先生的作品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翰园碑林开始创建,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省吃俭用,节衣缩食,过着清贫的生活。他严于律己,从严治家,把家训刻在石碑上,嘱儿孙共遵之。以愚公移山的精神,倾其所有,带领祖孙三代为了中国翰园碑林的事业,凝聚在了一起。李公涛先生把家里的所有收入全部投入了碑林建设事业,并将他艰辛征集到的近两万幅无价的书画墨宝,全部无偿捐给了开封市政府。王学仲得知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李公涛先生的事迹,十分感动,在中国翰园初建时为中国翰园碑林送来了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,如此才有了主题碑廊中精彩的一笔。
手机验证